发布日期:2024-08-26 14:25 点击次数:142
《金刚经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
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。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
佛陀担心后世的修行者陷入泥淖,于是一再强调:
我所说的所有一切,都是用作渡河的“筏子”。
过河之后,就把筏子扔掉,千万不要背负在身,徒增困重。
这才是智慧之语。
所以我们要做的,是透过那些文字佛偈,通达背后的智慧。
文字作般若,下面这5句佛家偈语,句句封神,点醒无数梦中人。
微笑拈花,佛说两般世界;拨观照影,我怀一片冰心。
这句话用两个典故就能说清楚。
一个是“拈花微笑”的故事:
当年在灵山会上,如来含笑拈花,当时众人都陷入沉默,只有迦叶尊者微微一笑。
于是,如来就说:
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付嘱摩诃迦叶。”
微微一笑里,两心相印,以心传心。
这也成了禅宗传承以心印心的肇始。
另一个故事是“唯我独尊”:
当年世尊诞生,周行七步,足下生莲,他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开口说:
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!
这里的“我”不是指哪一个人,而是指那一片如冰心一般的真心。
所以,“佛说两般世界”,一个是外在世界,一个是内在世界。
而“我怀一片冰心”,就是在纷繁芜杂的凡尘之中,看到那一颗真心。
山静尘清,水参如是观;天高云浮,月喻本来心。
什么叫真心?
《心经》里说: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。
它是如如不动的。
所以就像这句话说的“如是观”,“本来心”。
什么叫做“如是观”?
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。
不加评判,不加判别,如其自然的看到本来的样子。
很多时候,我们在描述人或事的时候,都添加了太多个人的东西。
这些都不是“如是”了。
佛经开篇都有四个字:如是我闻。
有人说,这是佛陀灭度前,阿难请示:以后集结经典,该以什么开始呢?
佛陀说:就用“如是我闻”四个字开篇。
有人说,“如是我闻”是说:这是我听佛陀亲口说的。
其实更深一些来讲,如是我闻就是“我闻如是”,就是这样的,本来就是如此。
群山寂静、尘埃不染,看山看水,印证梦幻泡影如是观。天空高远、云朵漂浮,看云看月,悟透本来心。
剪一片白云补衲,邀半轮明月看经。
事物本来的样子从来都是朴素的。
所以这样一句话就让人动容:
白云补僧衣,邀月来读经。
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。
后来也有人写诗说:我来问道无余说,云在青天水在瓶。
源于质朴,归于质朴。
《道德经》说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”
当我们能够放下世俗的纷扰,就能回归内心的平静。
清风明月,亦是色尘。
苏轼在《赤壁赋》里写:
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……”
山河大地本是微尘,何况是尘中尘。
天地之间,清风明月。
这些让人心旷神怡,但勘破之后,却也不过是俗世间一抹尘色。
《金刚经》上说:
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这世间所有境物,多是如此,无论美好丑陋,都是短暂变化,不可长久。
因此,即使我们面对清风明月,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。
不被外物所迷惑,不执着于任何表象。
方外云山无非幻境,静中岁月自有长春。
远离世俗的云山之地,其实也只是虚幻的景致。
在平静淡泊的日子里,也会在时间流逝中,感受到长久的岁月。
外在的东西,无论多么美丽,终究只是过眼云烟,是幻境一场。
真正的修行,是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。